图片来源:unsplash
只工作不玩耍,聪明杰克也变傻。

撰文 | clefable
审校 | 不周

一些上班族身上有着一种巨大的反差:他们可能干着彰显个人能力的脑力活,但却喜欢在摸鱼时着看各种烂梗、地狱笑话,或者对着可爱的猫狗视频傻笑。可以想像,这时他们的大脑就像在同时咀嚼两种反差极大的食物。不过,可爱的动物们会更像是“美味的甜点“。

不过,根据去年一项发表于《心理学公报》(Psychological Bulletin)的文章的解释,这可能并不是一种奇怪的行为,更可能是你的大脑在疏解繁重的精神努力(Mental effort)带来的负面情绪。无论是练习一项手工技能,为一场有难度的考试备考,还是在公路上驾驶,这些都需要大脑调动神经元进行感知,信息处理,让行为变得愈发灵活。

图片来源:Pixabay

不过,生物似乎厌恶努力,并倾向于避免努力。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十分经典的定律,名为“少工作定律”。科学家曾发现包括人在内,各种动物在学习时都会在可选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减少努力。另一个较为普遍的观点是,人们的付出是有策略的,只有当努力能得到足够有价值的回报时才会付出,否则人们会直接放弃。

除此之外,一些科学家还认为,相比于繁杂的思考,人们在做艰难的判断和决策时,常会依赖于一些启发性的方法——比如利用简单的“灵感“取代复杂的大脑工作,进而减少精神努力,做出合理的决定。这其实也属于“少工作定律”的范畴。不过如果说,精神努力令人厌恶,那一些喜欢在工作之余做数学题的学霸恐怕难以认同,还有那些沉迷于各种棋类游戏和努力解谜的人,恐怕也是如此。因为他们从中感受到的愉悦感是真实的。



真的很负面

这种的矛盾性其实已经存在很久了,这也促使荷兰拉德堡大学的3位研究人员想要全面探究精神努力是否与厌恶等不愉快的情绪有关,于是有了上文发表于《心理学公报》的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对2019年至2020年期间发表的170项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共涉及4670名参与者。这些参与者来自29个国家,从事各行各业,涵盖医护人员、军人、业余运动员和大学生等。他们的工作内容共涉及358项不同的认知任务,包括学习新技术、在陌生环境中找路、练习高尔夫挥杆和玩虚拟现实(VR)游戏等等。研究还纳入了参与者报告的付出精神努力的程度,以及经历的负面情绪,包括沮丧、恼怒、压力或烦恼等的程度。

图片来源:Pixabay

研究人员发现,当参与者进行的精神努力越多,他们所经历的负面情绪就会更多。具体为,精神努力每增加一分,负面情绪就会平均增加0.8分。此外,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无论参与者受到的教育、工作经验、技能与任务的契合度以及地理位置如何,精神努力都会让他们感到厌恶。

另外,这种厌恶的情绪和工作的形式——任务内容是多样还是重复,是否能得到反馈,以及对任务的控制感等,他们的年龄和性别、任务的长短、是独自一人还是与他人合作等均无关。考虑到精神努力和负面情绪之间的联系无处不在。这也充分表明,本质上,精神努力是令人厌恶的



很多个哈姆雷特

不过,研究人员也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就是与欧洲和北美洲的研究相比,亚洲参与者的精神努力与负面情绪的关联性较低,或者说厌恶程度更低。研究人员认为,这或许是由于人们对努力的厌恶程度与学习历史有关。在亚洲的部分国家,高中生每周都会将非常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一项2015年的研究显示,日本的学生在正常课程之外,还会花时间上补习班和备考。这也意味着,各大洲不同的教育环境可能影响了参与者在精神努力中的情绪差异。

除此之外,很多认知需求高的人,包括各种棋类游戏的棋手等,其实也会更倾向于享受耗费精神努力的活动。认知需求具体是指,一个人倾向于进行认知活动的程度。科学家曾进行过一项经典的研究:让参与者阅读了一篇有多个论点的文本,并在之后对参与者进行了突袭测试。研究发现,认知需求高的人会记住文本中更多的论点,也可以理解为,他们在阅读时其实付出了更多的精神努力。

图片来源:Pixabay

有一句电影台词也能体现人们在认知上的差异——“有人看《战争与和平》,并把它当作简单的冒险故事,有人看着口香糖包装纸上的成分说明,就能解开宇宙的奥秘。”那些高认知需求的人通常会根据密切相关的论点,来形成属于自己的观点。相比之下,认知需求较低的人更倾向于依赖于外界的线索,采用启发性的方式处理信息。

不过,对于具体的任务是否会让一个人感到费力还取决于很多其他因素,包括自我激励、情感和情绪、个人的能力感和疲劳程度,以及人们对任务及潜在结果的主观态度,包括预期奖励,以及花费的时间等。



更深层次

在人脑中,一些关键的脑区被证明在传递精神努力信号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其中就包括前扣带皮层(ACC)。研究显示,ACC是决定是否以及投入多少认知工作的中心脑区。一些研究发现,ACC会根据纹状体产生的与行动成本相关的信号(如动机因素和预期奖励)等,来调整投入的精神努力,从而实现努力效用的最大化。

不过具体到努力的过程,还离不开去甲肾上腺素。这种激素(也是一种神经递质)由人脑一个较小的区域——蓝斑核产生,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调动大脑和身体的活动。当人们在面对一些挑战中,高强度的精神努力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大脑集中注意力来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这时去甲肾上腺素会被释放到人的血液中,以提高警觉性和注意力,增强记忆的形成和检索。

大量关于动物和人类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研究表明,该系统通过广泛地影响多个大脑脑区,可以调节睡眠-觉醒周期、感觉和知觉、注意力、学习和记忆、决策等等,这些都和人类的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密切相关。2021年,一篇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研究表示,瞳孔的基线大小可用作判断蓝斑活动的指标,即瞳孔越大表明流体智力越高。

不过另一方面,去甲肾上腺素会影响人的交感神经系统,加快心率和升高血压,增加骨骼肌的血流量,减少胃肠系统的血流量,并抑制膀胱排尿和胃肠蠕动。此外,它还会影响杏仁核,增加烦躁和焦虑感。还有一些研究显示,精神努力还会引发前岛叶的活动,这是一个与内感受有关的脑区。据推测,前岛叶可能会参与分析努力产生的价值、环境和身体状态,引发对精神努力的厌恶感

图片来源:Pixabay

由于人脑可以根据心理预估来调节精神努力,以最大化其预期的效用。这也让研究者有了一种预测:当人对某一种行为的心理预期价值下降时,启动该行为或坚持该行为会让人感到费力。不过,停止这样的行为会让人觉得毫不费力。在广泛的神经精神疾病中,很多患者可能也对精神努力有着异常或错误的预期。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研究表明,如果人们的精神努力和回报不平衡,也就是说,持续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却得不到较好的回报时,很可能预示着长期的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这也提醒我们需要关注心理健康,并采取措施平衡付出与回报,以维护身心健康。

在结尾处,给大家讲个谐音梗,以抵消一下因努力读这篇文章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吧:

你有《时间简史》吗?-我没时间捡,谁有时间捡那玩意。


参考链接: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neuroscience/articles/10.3389/fnins.2019.01292/full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101924/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110630118
https://www.technologynetworks.com/neuroscience/news/study-finds-thinking-hard-can-be-painful-38943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6322324000659

作者 环球科学

《环球科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