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
我不是沉迷手机,是缺爱啊。

撰文 | 黄雨佳
审校 | 不周

你是否经历过这种时刻:手机忘在家里,整个人就像少了点什么,心里焦躁不安,手总忍不住去摸口袋。在当今社会,智能手机已经从一个便利工具,悄然变成了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有人对它产生了类似“上瘾”的依赖。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现象背后对应怎样的神经机制

在一篇2025年6月发表于《人类行为计算》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的论文中,德国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 University)的科学家发现,仅仅限制使用手机3天,我们大脑中与渴望相关的区域就会发生显著变化,其神经活动模式与戒烟者大脑中的变化惊人地相似

研究人员招募了25名18~30岁的年轻人参与实验。他们被要求在72小时内,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智能手机及其替代设备,只允许用于工作、日常事务或重要沟通等必要需求。

为了探究这种“手机戒断”对大脑的影响,研究人员在实验前后分别用磁共振成像(MRI)扫描了受试者的大脑。他们采用了一种常用于研究成瘾的线索反应实验(cue-reactivity experiment):受试者要依次观看多组图片,其中包含三类画面,一类是与实验无关的中性图像,例如自然风景、植物花卉等,第二类是熄屏手机的照片,另一类是正在使用中的手机画面。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会记录下他们的大脑活动。

研究人员让受试者观看的多组图片(图片来源:原论文

研究结果显示,3天不玩手机后,当受试者看到手机相关图像时,大脑中与渴望和冲动行为密切相关的区域明显更活跃,包括与注意力、情绪调节和对奖赏线索的敏感性有关的左侧前扣带回(left anterior cingulate gyrus),以及参与奖励机制、习惯形成和动机驱动的左侧尾核(left caudate)。这些区域的活动增强,往往和多巴胺、5-羟色胺受体相关。此前的研究已经发现,吸烟者在戒烟一天后也会出现前扣带皮质活动增强,并且活动越强的人越容易复吸。换句话说,仅仅三天不玩手机,大脑表现出的变化竟然和戒烟的早期阶段惊人相似。



人人如此

不过,这项研究并没有回答一个关键问题:人们究竟渴望的是“刷手机”这个行为本身,还是通过手机进行的社交互动?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在另一项同样发表于《人类行为计算》的研究中,英国达勒姆大学(Durham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专门研究了社交媒体的短期使用与戒断。他们发现,与手机的其他功能(例如阅读新闻)相比,仅仅刷15分钟社交媒体,就足以引起人体多项生理指标的显著变化

为了进一步探究社交媒体的影响,研究人员招募了54名18~30岁的年轻人,在他们使用和戒断社交媒体时同步监测他们的心电图和皮肤电反应(GSR)等生理指标。为了排除使用智能手机本身对生理指标和情绪等造成的干扰,研究人员设置了一个对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受试者需要用研究人员提供的手机,在15分钟内专心阅读一篇深度新闻报道。期间,他们不能访问任何其他应用或网站。研究团队会记录下受试者的基线生理状态,并评估他们的基线焦虑、压力以及对社交网络的渴求感。

接着,研究人员让受试者拿出自己的手机,像平时一样自由地刷Instagram(一个美国社交媒体)15分钟。之后,研究人员再次打断他们,让他们停止使用社交媒体,转而再次阅读另一部手机上的新闻报道。

实验流程(图片来源:原论文

但这一次,情况发生了变化:研究人员会故意每三分钟就在Instagram上发布一条新内容。由于他们已经事先要求受试者关注了研究团队的Instagram账号,并且要求受试者打开手机通知功能且不得静音,因此在这阅读的15分钟内,受试者会不断听到手机传来的Instagram新通知提示音,可研究人员严格要求他们不得触碰自己的手机。

研究人员完整记录下了受试者全程的心理指标,而且每个阶段结束后,研究人员还会评估一次受试者的情绪状态。研究结果显示,当受试者从阅读新闻报道转为刷社交媒体时,他们的心率显著下降,而皮肤电反应(出汗)则明显增加。这种独特的身体反应模式意味着,他们的注意力被环境中一个非常重要或充满情感刺激的事件完全吸引。也就是说,他们正处于一种兴奋且深度沉浸的状态。

然而,当研究人员要求受试者强行“戒断”社交媒体,再次投入到深度新闻阅读时,情况就不同了:他们的心率显著上升,出汗反应持续加剧。受试者的自我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在短时间使用并戒断社交媒体后,他们普遍感到更焦虑、压力更大,有些人还产生了强烈的想再看看Instagram的渴望。

图片来源:unsplash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戒断反应”并非只出现在社交媒体重度用户身上。研究发现,无论是平日过度使用社交媒体的人,还是使用频率更低的普通人,都表现出了一致的生理活动变化趋势。尽管重度用户报告的压力感更强,但在渴望感和焦虑水平方面,他们与轻度用户并无显著差异。

研究人员由此得出结论:社交媒体的“戒断反应”不应归咎于用户个体,而是社交媒体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奖励机制,其部分功能具备成瘾特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所有用户,无论日常使用频率如何,都会有类似的体验。

我们究竟为何如此沉迷于玩手机、刷社交媒体?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切归根到底源自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我们渴望归属感,渴望被爱,而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看似便捷的渠道,来满足这种深层次的情感需求。或许,我们不仅仅是“社交媒体成瘾”,更可能是在“友谊成瘾”。因此,放下手机,可能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习惯改变,更是对我们内心深处那份对连接的原始渴望,一次诚实的审视。


参考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74756322500057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747563225000445
https://theconversation.com/how-our-bodies-react-when-we-use-social-media-and-when-we-stop-251291

作者 环球科学

《环球科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