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的电镜照片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CDC/Janice Haney Carr

顶尖生物学实验室带你通过两大步,学会制作人造细菌。 

撰文|clefable

审校|冬鸢

从40多亿前开始,地球上开始陆续出现各种促进生命演化的偶然事件。随后,一些偶然事件逐渐变成了必然事件,比如DNA成了生物的遗传物质、多细胞出现和哺乳动物演化出了更大的脑容量。这些变化构成了我们如今所见的生物世界。

然而就在数十年前,部分生物学家开始怀疑,一些生命法则,能被各种生物沿用数十亿年,或许并不是因为具有特别的优势



生命密码并非最优

包括人类、大肠杆菌在内的所有细胞生物,以及大部分病毒,都是以A、T、C和G这4种碱基来构建基因组(DNA)。在它们的基因中,每3个碱基会依次为一组,构成一个密码子,翻译成一种氨基酸。

4种碱基能组成64种密码子,其中61种是有义密码子,但只对应了20种氨基酸,存在一些很大冗余。(剩余的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举例来说,编码丝氨酸的密码子有6种,而丙氨酸有4种。

在不同培养基中生长的大肠杆菌 图片来源:HansN/维基百科

1968年,诺贝尔奖得主、英国生物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率先就这种现象,提出了两种相反的猜想:一种是生物当前使用的密码子形式,比任何其他形式,都更有优势。不过,他本人更倾向于第二种猜想,那就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偶然

他推测,早期突变让一些密码子可以编码某些氨基酸,构建出了更复杂的蛋白质。生物继续演化,剩余的密码子开始与氨基酸随机连接。而随着蛋白质的数量变得庞大和复杂,到某个节点时,密码子的演化也被限制或者冻结了。

因为在这个时候,密码子的任何改变都可能导致很多蛋白质出现缺陷。这就像是,虽然原始的密码子法则不是最优形式,但当它的上面长出一个巨大的上层建筑时,它也无法再变动了。

不过,在大概从10年前开始,英国剑桥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Jason W.Chin等有了一个特别的想法:他们想要人为减少大肠杆菌使用的密码子,撬动这个存在数十亿年的密码子法则

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单链中大概含有400万个碱基,如果我们将它们印在一本书上,大概有9厘米厚。在2019年发表的论文中,Chin的团队一次性替换掉了大肠杆菌的DNA中所有的TCA、TCG和TAG,获得了可以存活的大肠杆菌syn61。具体就是,用丝氨酸剩余的4个密码子替换掉TCA、TCG,并用另外两个终止密码子替换TAG。

今年7月,在一篇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论文中,Chin和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其他科学家更进一步,又减少了2个丝氨酸的密码子和2个丙氨酸中的密码子,得到了大肠杆菌syn57

这是研究人员最初的设计,他们计划替换掉丝氨酸的4个密码子、丙氨酸的2个密码子以及一个终止密码子 图片来源于《科学》论文

在篇幅明显长于大部分《科学》论文的文章中,我们能详细一览他们如何一步步从设想走入现实,最终得到脆弱、但能安然存活于世的大肠杆菌syn57。



第一步:将新基因分散到38个细菌

2019年,Chin等人在合成出Syn61时,只改变了大肠杆菌基因组中大概1.8万个密码子。而这次为了合成Syn57,他们必须改变10.1万个密码子。这些密码子分布在基因组的各个区域,为了实现完整替换,他们先设计并合成了大肠杆菌新的DNA,并分成了38份,每份大概有10万个碱基。他们计划先将它们分别导入38个大肠杆菌相应的区域。

在38份平行的大肠杆菌中,替换相应的38份DNA片段 图片来源于《科学》论文

这个过程借助了一种名为uREXER的技术。这种技术能对细菌中一段较大的序列进行完整替换。在27个菌中,他们的进展都很顺利。不过意外也很快到来,在剩余的11个菌中,他们遇到了棘手的情况。

根据他们的描述,当导入的合成DNA不支持细菌生长时,这些DNA就会被删除,并被野生的DNA取代,这会导致细菌中出现合成DNA和野生DNA嵌合的情况。据统计,在11个细菌中一共有6.2万个碱基没有被完全替换。

为了完成替换,他们需要不断地与这些大肠杆菌进行 “交流”,以达成替换,并且保证细菌也能存活下来。因为一旦他们给的替换序列不合适,大肠杆菌要么会“拒接”,要么接受后无法存活。

他们发现,DNA序列替换失败和一个关键的区域——N端编码序列有关。这个序列指的是基因开头的8~10个密码子。当一个新的蛋白质合成时,它就像一个刚入职的员工,在细胞的哪里工作、后续受到的修饰以及寿命长短(是稳定存在,还是几小时内就降解),都会由这段序列决定。而想要直接修改这个区域的密码子,显然会强烈影响细菌的生存。

因此,研究人员不得不设计出了很多个N端编码序列的变体序列,并先在野生的大肠杆菌中进行测试,再将最合适的序列替换到实验的大肠杆菌中。这个操作也确实有效。

除此之外,他们还尝试了另外3种方案。其中较为简单的是,直接换另一种可用的密码子。后面的两种方案和细菌基因的编码形式有关。在大肠杆菌中,一个基因的中间序列可能是另一个基因的起点,如果直接替换密码子,就可能破坏下一个基因的表达。他们想到了两种解决方式,分别是改写序列来调整基因重叠,以及让碱基突变,修复替换带来的损伤。

针对剩下11份无法对完整替换的大肠杆菌,他们采用了4种方法:N端编码序列重构,换另一种可用的同义密码子,合理改变基因调控区域的序列,以及重构重叠的基因。图片来源于《科学》论文

最终,他们解决了剩下11个菌中的所有序列问题,对38个菌中近10万个碱基片段进行了完全替换。不过,到这里进度条才只走了一半。下一步,他们需要将38个大肠杆菌整合,得到基因组完全替换的大肠杆菌Syn57。



第二部:融合这38个细菌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的最大挑战仍然是保证大肠杆菌的存活。他们先采用了一种多步替换和组装的方法(名为GENESIS),将38个菌株中的片段整合,合并到了13个新的菌株中。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新麻烦,那就是细菌中替换的序列越多,它们就需要适应更多的改变,生长“负担”也会越重。很多细菌就出现了生长显著变慢的情况。然而在细菌实验中,如果没有足够量的细菌,整个实验很可能会在中途失败。

他们需要拯救那些在融合后生长变慢的菌,提高它们的繁殖速度。而这又是一次复杂的修复过程,他们需要找到影响细菌生长的关键位点,测试上述的4种方法是否能改善。如果不行,他们不得不用最后的杀手锏——将原来的密码子替换回去

比如,他们发现片段18/19以及19/20的交界处,是两个会导致细菌生长变慢的区域。片段18和19之间,有两个基因名为nuoJnuoK,它们编码了呼吸链复合体I,这种蛋白质对细胞呼吸和能量生成非常重要。正常情况下,当nuoJ表达后,nuoK会接着表达。然而,研究人员在上一步重构了这个区域,不小心在两个基因中插入了20个碱基。而在这里,解决细菌生长的最好方法是删掉这段序列

经过将38份大肠杆菌整合成13份后,他们进一步通过复杂的过程,整合这些细菌上被替换的基因片段,最终得到了syn57。图片来源于《科学》论文

在片段19和20之间,他们也鉴定出两个对细菌生长必需的基因ligAzipA。这次他们用了此前的N端编码序列重构法等,让细菌的生长能力得到提高。随后,他们进一步将携带不同DNA片段的实验菌株整合(具体过程中如下图)。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需要给一些状态不佳的细菌留出演化的空间,让它们通过一代代演化,恢复活力。最终,他们构建出了可以利用培养基生活的大肠杆菌syn57。



最终检测

对syn57的基因组测序后,他们发现结果十分理想。他们替换了99.9%的目标密码子,只有106个目标密码子和最初设计不一样。其中101个由他们主动修改,还有5个是由细菌自发突变。

在最初设计中,他们还计划了169个重构事件,结果显示,97%的重构事件采用的原始设计。除此之外,Syn57相对于最初的设计还包含了286个突变,其中69%是他们在实验中,故意加到了基因组中,而剩余的突变则为细菌自发形成。不过,他们也发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错误:在Syn57中共出现了20个插入/缺失,其中75%都不符合最初的计划。

外形看着与野生大肠杆菌并无差别,但确是迄今密码子最精简的生物。图片来源:W Robertson/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即便如此,Syn57仍是迄今唯一可以利用高度压缩的遗传密码子,正常生活的生命——它采用了比几乎所有生物都更为精简的密码子。但它并不是唯一,一些研究人员在线粒体和内共生细菌中发现了变异的密码子。

基于这项新发现,论文的共同作者之一Wesley E. Robertson表示,Syn57 能够在没有7个密码子的情况下存活下来,这让他更倾向于支持克里克的第二种解释。他表示说,“这些发现表明,通用的遗传密码子本身并没有什么根本性。”

在更长远的角度上,这种特别的细菌将会有一些全新用途,比如科学家会尝试让它们合成一些非规范的氨基酸,进而得到一些新的聚合物和大环化合物。

另一方面,这种细菌或将能抵抗很多病毒,如果能大量繁殖,将有希望用于药物生产。当病毒感染这些细菌,并利用细菌中的物质合成蛋白质时,很容易找不到对应的密码子,进而出现一些氨基酸无法合成的情况,病毒也会因此死亡。

最后,来看看正常大肠杆菌的高效复制吧!密恐人士切勿过久停留!!

图片来源:Aging and Death in an Organism That Reproduces by Morphologically Symmetric DivisionPLoS Biol 3(2): e45. 

参考链接:
https://www2.mrc-lmb.cam.ac.uk/syn57-represents-a-new-chapter-in-the-genetic-code-of-life/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y4368#tab-contributors
https://www.nytimes.com/2025/07/31/science/dna-genetics-engineering-microbes.html

作者 环球科学

《环球科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