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zouata生物群艺术复原图(图片来源:PaleoEquii, CC BY 4.0/wikipedia)
撰文 | 二七
审校 | 不周
大约4.8亿年前,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过去约5000万年后,地球生命在奥陶纪又一次迎来了飞跃:巨大的鹦鹉螺漂浮在海洋里,各式各样的珊瑚、海绵和海百合铺满海底,这时还出现了被制作成表情包的“萨卡班甲鱼”(又称萨卡班坝鱼,Sacabambaspis),它们是最古老的一批甲胄鱼类,还没有演化出能灵活活动的上下颌。
在4.8亿年后的今天,摩洛哥东南部的Fezouata页岩成为了古生物研究者的“圣地”。这里的页岩极其细腻,保留了早奥陶世海洋生物的大量细节,甚至连一些软组织都能看得清楚。这里发现的化石让我们有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一睹奥陶纪生命大辐射事件中生物丰富的样貌。然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这里出土的化石让研究者“满头问号”。
?
这里的问号是字面意思:在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MCZ)馆藏的一批Fezouata页岩化石中,研究者发现,一些双壳类化石的表面反复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图案——一个清晰的问号“?”。
这些标记并非后期被刻画上去,或是岩石破裂的痕迹。它们向外凸起,粗细差不多,形状也大体一致,而且出现的频率高得惊人:MCZ保存了22件Babinka的化石(这是一种古老的双壳类,它是现生蛤蜊和扇贝的远古亲戚),其中7件都长有这样的问号痕迹。

图片来源:Javier Ortega-Hernandez/Harvard University
“我们花了不少时间,才解开这些奇特痕迹背后的谜团,”哈佛大学的演化生物学家兼MCZ馆长哈维尔·奥尔特加-埃尔南德斯(Javier Ortega-Hernandez)在一篇新闻稿中介绍道,“这些问号一样的形状就像是在嘲讽我们。”
最近,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于《交叉科学》(iScience)杂志,结果显示,这些问号痕迹或许是一种远古的寄生虫。
后天环境
起初,研究团队只在化石表面看到了这样的问号痕迹,但为了观察这些问号的内部结构,他们使用了高精度显微CT扫描。这让他们发现了更多的“问号”:许多带有类似问号痕迹的化石就隐藏在岩石内部,一层层化石就像千层蛋糕一样摞在一起,最终只露出了最顶部的一小部分。

图片来源:原论文
另一个发现是,在贝壳生前,这些问号很可能并不是凸出的,而是藏在壳里面。
如果仔细观察吃掉的扇贝或是蛤蜊,你会发现它们的壳并不是光滑的,而是长着一圈一圈的线。这些线也被称为生长环,它们就像年轮一样,是双壳类动物生长的痕迹。然而这些化石的表面却非常光滑,说明我们看到的并非原始的外壳,而是贝壳内部软组织留下的印模。
无论是什么生物,4.8亿年的时间都足以让生物组织消失殆尽,这些双壳类的壳很可能也已经被石化,失去了原本的生物成分。但就在这些双壳类死后,细菌在分解这些孔道里的有机物时形成了硫化铁,或者说黄铁矿。随着黄铁矿紧密填满孔洞,当外壳彻底被分解后,这些孔道就变成了弯曲的问号,留在了化石表面。

图片来源:原论文
这个发现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Fezouata生物群的化石能够保存得如此完好。硫还原细菌的存在和黄铁矿的形成,都指向了一个关键条件——严重缺氧的安静海底。这种环境抑制了食腐生物的活动和有机物的快速腐烂,为化石的形成创造了堪称完美的条件。
专精寄生
关于制造这些问号的究竟是哪种生物,研究者猜测,可能是多毛纲的海稚虫(spionid)的某些祖先。现生的海稚虫会在贝类的壳里钻出微小的隧道,作为自己的居住地。最初的隧道可能只有一点点大,但随着体型增大,它们会不断向内钻探,最终在壳里形成各种各样纹路的孔道。其中一种,就与这些化石中发现的问号非常相似。

现生海稚虫(图片来源:Vasily Radishevsky/ Far Eastern Branch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已知的其他现生生物都无法制造出这种特殊的图案。“如果不是多毛纲的海稚虫,那可能就得是某种我们从未发现过的新物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的古生物学家、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卡玛·南格鲁(Karma Nanglu)这样说道,“但这种生物必须要在相同的地点,以同样的方式,演化出完全相同的行为习性。”
当然,研究者也在论文中提醒,由于制造这些孔道的生物自身并没有保存下任何软组织,因此目前也只能通过孔道的形态进行推测,但他们对此很有信心。尤其考虑到在博物馆的9000余件Fezouata生物群化石中,只有Babinka这一种化石(并且它们属于当时相对少见的生物)发现了寄生的痕迹,更加说明这绝不是某种巧合,而是两种生命之间的稳定关联。
最古老的寄生
另一方面,如果能够确定这些孔道的主人,这将成为目前已知最早的钻壳寄生行为。在此之前,类似的最古老化石形成于大约4亿年前的泥盆纪。

现生海稚虫在牡蛎壳表面钻出的U形孔道(图片来源:Vasily Radishevsky/ Far Eastern Branch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寄生或共生现象,是生态系统中最复杂、也最精妙的生物间相互作用之一。这表明,在奥陶纪大辐射的浪潮中,诞生的不仅仅是物种数量和种类,更发生了生态系统复杂度的爆炸式增长。在那个遥远的时代,生物之间已经演化出了错综复杂的依赖、共生和竞争关系。
这种生存策略被证明是如此成功,如今,海稚虫依然寄生在蛤蜊等双壳类动物的外壳上。“近5亿年来,它们的生活方式或许从未改变,”南格鲁感叹道,“我们总认为进化意味着不断变迁,但这个例子证明,某些行为模式的适应性足够强,甚至能够挺过多次大灭绝事件。”
参考链接:https://www.cell.com/iscience/fulltext/S2589-0042(25)01982-0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104630
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science/a-480-million-year-old-fossil-changes-what-we-know-about-the-origin-of-parasites/articleshow/125150506.c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