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王昱
审校 | 黄雨佳
答案是否定的。
至少根据近期在《实验心理学杂志:总论》(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人们往往会高估失败的好处。理想情况下,人们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变得更强,最终成功。但这项纳入超过1700人(次)的调查结果显示,我们期望看到的情况并没有出现。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
实验采取了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总共分为11组,一共7个方向。以第1组为例,研究人员在问卷中问了受试者一个问题:如果一名法律专业的毕业生第一次参加律师资格考试没有通过,那么他第二次考试时,会有多大的可能性通过考试?或者将律师随机替换成护士、教师。根据300名受试者给出的答复,他们平均认为律师、护士和教师通过复试的概率分别为57.95%、62.65%和67.16%。然而实际上,只有35%的律师、42%的护士和58%的教师能通过复试。受试者明显高估了失败后成功的可能。
研究人员用类似的方式研究了7个方向,结果发现不论从何种角度,人们都更容易高估失败的好处。
1、如果一名参与者在考试中挂科了,那么外界往往会高估参与者在复试中通过的概率。
2、如果外界被告知参与者在考试中挂科,那么外界往往会高估他在下次考试中成功的概率;反过来,如果外界没有被告知参与者成功或失败的情况,那么外界的估计就会更准确。
3、让职业为护士的受试者估计,自己的同事在工作中失误犯错后,有多大的可能会吸取教训。结果护士往往会给出比现实更乐观的预期。
4、让受试者回答三个问题,猜测一些古代文字的意思,问题类似于“下列哪个古代单词表示动物?”受试者都不认识这种文字,结果对错都有可能。但是,如果受试者在开始时猜错了,那么他会相对高估自己在后续实验中猜对的概率。
5、受试者仍然会被要求猜测那些古代文字的意思,但在测试结束后,研究人员会将带解析的标准答案交给受试者,并告知受试者如果通过复试,就能获得奖金。而这时,受试者估计自己通过复试、拿到奖金的概率,高于实际情况。
6、受试者被要求猜测,有多少心脏病患者会在心脏病发作后改善自己的健康习惯。受试者被分成了两组,一组会正常回答这个问题,另一组则会收到一个提示,表示只有一小部分心脏病患者会将心脏健康作为日常话题来思考。结果前一组受试者明显高估了改善习惯的人群比例,后一组哪怕是在被提示的情况下,也会高估患者改善生活习惯的可能,只是高估的程度少了一些。
7、受试者往往会高估瘾君子戒毒成功、不再复吸的可能;同样也会高估犯罪人员重新融入社会、不再犯罪的可能。而在了解真实的概率后,受试者会支持社会投入更多资源禁毒和抑制犯罪。
从这7个方向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分别得出以下结论:人们会高估失败后成功的概率;抹去先前的成功和失败,会让人们对成功概率的估计更准确;人们会高估同事吸取教训的可能;人们会高估自己失败后成功的可能;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从失败中吸取了多少教训;对失败的乐观可以被事实修正;这种乐观被纠正后,对政策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不论是对自身的失败还是他人的失败,人们总是会高估失败后成功的概率。研究人员给出了他们的猜测——这是因为人们在不自觉地权衡利弊。逃避关于自身的负面信息,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防御,比如股票下跌时,投资者往往更少看自己的股票,有时甚至会表示:“什么都不想看。”所以,人们会不自觉地逃避失败的事实。当自我意识感受到的威胁压过了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的理性欲望时,人们就会将失败的经验置之不理。而在看到他人失败后成功的故事时,这种“英雄式的弧光”往往会更深入人心,让人们错认为,是先前的失败导致了后来的成功。但事实并非如此,失败只是让这个故事更精彩而已,它不是成功的原因。
努力可能陷入陷阱
那如果失败之后,勇敢面对失败的现实,努力奋斗,能否最终实现成功呢?很可惜,结果仍然是不一定,尤其是在原生家庭本来就处在社会底层的那些人。这是论文《努力陷阱:社会结构性奋斗与劣势的再生产》(Effort Traps: Socially Structured Striving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Disadvantage)的结论,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上,作者为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社会学系的汤姆·伍滕(Tom Wooten)。
论文对8名黑人男性进行了为期2年的跟踪研究。其中化名为多里安(Dorian)的受试者是最典型的例子。多里安来自低收入家庭,他的高中非常强调努力的重要性,他被教导只要足够努力,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升入大学后,他追随自己的梦想选择了艺术和摄影专业,同时兼职了摄影工作,赚钱购买电脑和摄影设备。
最开始,事情的发展都还算正常。他在学业和事业上都表现得较为出色,这让他更加坚信自己的努力会带来成功。但随着课程难度增加,兼职公司提升要求,多里安很快就不堪重负,身体和心理都倍感疲惫。但他的决定是,更加拼命地工作,甚至给自己的周末排满了工作,从早上7点一直干到天黑。
终于,他在大学第二个学期被生活和学业的压力压垮了。出现了抑郁的倾向,难以按时起床上课,和家人的争吵也多了起来。他考虑过改善现状,于是辞去了摄影的兼职工作。但他节俭的习惯让他没能专注于学业,而是又找了一份夜间代客泊车的工作。这又让他疲惫不堪,抑郁症状不断加重,挂掉了擅长的英语课,身心状态再也无法工作,甚至出现了自杀倾向。最终,因为多门挂科,多里安被学校劝退了。
研究跟踪的其他7名被试者都和多里安一样,是刚刚进入大学的黑人男性,都来自美国新奥尔良州。在研究跟踪的8人中,包括多里安在内的7人都陷入了过度努力的陷阱,只有胡安(Juan)是个例外,但他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因为母亲搬家导致通勤时间过长,同时他还有一个年幼的儿子需要抚养,只能放弃了大学入学机会,选择工作。其余7人都陷入了过度努力的陷阱,他们总是同时追求多个目标,在应对困难时,又陷入了错误应对的陷阱,机械地选择过度努力而不是调整策略,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在一点上。
但是,他们这样做是有迹可循的。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学校中,总是接受“只要努力就能克服困难”的信息。并且,贫困会加剧他们对成功的渴望,它们会更加急迫地同时追求多个目标,过度努力,过度承诺,最终不堪重负,走向失败。而对于高收入家庭的孩子,他们除了努力,还有更好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可以依靠,他们天然会认为,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努力。
生活是残酷的,鸡汤真没那么多。或者说,让人盲目乐观,或是无缘无故地强调努力的作用,往往并不是最有效的选择。
参考论文: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856918/
https://www.journals.uchicago.edu/doi/10.1086/731316